薩拉森 | |
文明特性 | |
攻擊敵士兵的弱點使發揮真正的價值;能開放寬幅的兵科,平衡最好。 | |
特性1 | 增加給予弱點對手的損傷 |
文明故事 | |
撒拉森原本是阿拉伯民族之一貝都因族的稱呼,但後來卻演變成除了阿拉伯人之外,還包含被阿拉伯人征服而成為伊斯蘭教徒的柏柏人與摩爾人等民族,為居住在北非的伊斯蘭全體教徒的稱呼。 西元613年,預言者穆罕默德成立伊斯蘭教並開始伊斯蘭教的佈教活動。在他死亡為止的約20年間,阿拉伯半島幾乎有一半呈現伊斯蘭化。預言者穆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的普及之勢不見衰減,僅僅兩年左右,伊斯蘭教勢力就深入阿拉伯半島全境、巴勒斯坦及西西里島。 以破竹之勢持續擴大的撒拉森勢力,在西元七世紀後終於壓垮拜占庭帝國,連羅馬帝國東部要塞的敘利亞都被伊斯蘭化。接著他們征服西達美索不達米亞、東達中國國境、南達埃及為止的地區。 伊斯蘭帝國首都巴格達在西元九世紀的伊斯蘭王朝阿巴斯帝國中,發展成「世界無以倫比的城市」。然而,阿巴斯帝國時代當中,擁有撒拉森勢力最強大軍事力量,且支持哈裡發威權的呼羅珊軍突然造反,大大動搖了伊斯蘭王朝統治者哈裡發的權力。為了取代呼羅珊軍並確保新的軍事能力,哈裡發雇用大批土耳其人與斯拉夫人等稱為「阿拉伯奴隸兵」的奴隷軍人,但阿拉伯奴隸兵也逐漸增強勢力,在哈裡發的統治下叛離,讓哈裡發的威權日益衰敗。 隨著阿巴斯帝國政治的衰弱,西元十世紀以後,出現從阿巴斯帝國勢力脫逃且在征服西班牙後,奪下伍麥亞帝國、埃及及敘利亞的阿卜杜拉赫曼一世,以及復興強大什葉派帝國的法蒂瑪王朝等新興勢力,產生伊斯蘭王朝雜亂分佈於各地的現象。 如此,透過各地對伊斯蘭王朝的反叛、伊朗、土耳其、蒙古等遊牧軍人的入侵,以及與十字軍之間的攻防,持續君臨伊斯蘭世界的阿巴斯帝國最終於西元1258年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滅國。從此,伊斯蘭帝國的勢力範圍從中亞大幅減退,並以現在的中東與北非阿拉伯諸島為中心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