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業界新聞  >  一加“曲線救國”的背后有什么值得說道的地方?

一加“曲線救國”的背后有什么值得說道的地方?

2015-04-13
來源:官方供稿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逐漸蘇醒,為了一勞永逸地迎合這種趨勢,很多本土企業家獨辟蹊徑,將很多新品牌包裝成舶來品,無論是品牌名還是Logo,看上去都具有強烈的異域風情。

時至今日,中國早已成功地輸出很多自己的東西,所以當我們意識到某些“中國造”已經蜚聲海外,而自己卻后知后覺時,除了驕傲,更多是一種詫異。女子十二樂坊如此,DJI如此,OPPO藍光DVD機也如此...
可即使是這樣,一加在這個群體中也是與眾不同的。成立于2013年年底的一加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機,那時候國產手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一加雖然贏得了一定的口碑,但當人們談論起一加的時候,往往還是會穿插一句——聽說這款手機在海外賣得很好。
不得不提的CM
早前有人撰文道一加成立之初塑造了“不將就”的品牌文化,然而在自主ROM上,一加選擇了“將就”。一加對此的回應是——正是因為不將就,所以一加才用了相對成熟的Color OS以及CM,去保證用戶使用體驗,而不是草草地做自己的ROM。
其實討論這個問題的雙方,只是在看待事情的維度上有一個時間差。對比錘子手機,雖然一加的背景更具備做手機的條件,可兩年和5個月之間的差別,自制ROM必然是占比很重的一個原因。在今年極客公園的頒獎大會的后臺,劉作虎對羅永浩說:“明年爭取把你(錘子手機)的這個最佳用戶體驗獎奪過來”老羅笑道:“你們(一加)做軟件肯定不行。”
不用去揣測劉作虎當初的硬件先行,是以怎樣的邏輯作支撐,與CM的合作必然給一加拓展海外業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前者的團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編譯團隊,在真正的手機發燒友中享有極高的號召力。
當初雙方的合作計劃就是,一加全權負責做最好的硬件,CM負責最好的軟件,共同做出一件最好的產品。這不僅讓一加借助CM在海外的影響力獲得了第一批極客,也讓CM擁有了第一部刻有CM品牌Logo的智能手機。
2014年,除了國內手機市場的硝煙四起,國產手機進軍海外給人的印象也一直是篳路藍縷。人們疑惑的也許并不是一加會和CM合作,而是為什么一加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一加表示原因其實很簡單:一,CM是很挑的,不是誰都看得上;二,當時的CM只是一個民間組織,連公司都沒有,如果廠商與他們合作,需要給CM足夠的配合和耐心 ;三,如果是大廠商,也看不上CM。
手機的更迭周期都是相對固定的,所以軟硬件相互協調,推進產品的開發進度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CM很難像一個正規部門一樣去配合廠商,廠商的進度也無法根據CM的進度來進行預判。對此,一加表示不停地催促肯定是少不了的。
現如今,一加與CM一年的獨家合作期已經到期,CM已然沒有當年那么純粹,在印度地區也和當地廠商簽訂了類似的合作協議,而一加自己的定制ROM——Oxygen OS,也已經開始提供下載。
不得不提的銷售渠道
雖然在此之前,一加主要只是負責硬件方面的工作,但如果將現在的手機廠商分為傳統手機廠商和互聯網手機廠商兩大陣營,一加毫無疑問是屬于后者。這一點從其銷售模式上了了可見。
在雷鋒網之前的手機報道中,曾提到過,在美國手機市場的格局中,運營商的話語權是非常強的,曾經只有一個公司改變了手機廠商與運營商之間的游戲規則,那就是 蘋果 。不過這只是一種主動權的置換,不妨礙運營商和代理商在成熟的歐美市場依舊強勢。
在采訪中一加表示:“我們當初沒想過和當地運營商合作,現在也沒有,將來也不會考慮。”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互聯網模式需要的就是這種互聯網直銷的銷售模式;二,運營商模式下,銷售和定價的主動權都在運營商手里,對一加本身的銷售會有影響;三,做運營商渠道需要很強的優勢,如果沒有不如不做。
另外,在國內,一加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都有一些合作,只是現在運營商的補貼力度已經不大,沒有很明顯的優勢。現如今,一加已經在36個國家和地區有了自己的官網,除了印度等地區必須通過當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外,其他大部分海外國家均采取的是官網銷售的,用戶通過獲得邀請碼的方式購買手機。
談到邀請制,一加表示是一定程度上參考了Google Glass和Gmail的方式。在記者質疑是否產能受限時,一加一直強調現階段他們并不那么在意出貨量,這似乎也能從發布至今不降價的作風看出來。一方面,邀請制能讓極客可以優先購買手機,有利于口碑傳播,另一方面,除了產能以外,倉儲、物流、售后等問題也在其能力考慮范圍之內。
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相對于口碑,出貨量的優先級并沒有高。
不得不提的國際化團隊
一個國產品牌一旦添上“國際化”標簽,往往只是意味著體量上的增長。早在劉作虎創立一加之初,就提出了要打造一個“受全球用戶尊敬的國際品牌”這樣的口號,實際上一加一直也是這么做的。
一加的總部在深圳,另外在北京、武漢、臺灣、印度都設有分公司。目前員工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加的海外市場的團隊中,北美、歐洲、亞洲地區員工也一直保持著1:1:1的比例。這讓人莫名地想起了在每個英語培訓機構的宣傳圖中,總會應景地放上一個黑種人,白種人和黃種人。
這樣的人員配置必然能提高海外擴張的效率,試想兩個人群之間的交流,是用令人倍感親切的當地語言還是用國際語言英語,這其中的差別很容易就能感受出來。而這些人很多都是在當地招收,然后他們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中國工作。而除了語言以外,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知也基本上沒有障礙。
不得不提的社區運營
和市場的國際化部署一樣,一加在每個自己覆蓋的海外市場都會有自己的社區,目前海外論壇注冊用戶超過60萬。其中歐洲、美國、印度的活躍度比較高。那在覆蓋之前,一加如何對此作評估呢?答案是根據當地用戶對一加手機的熱情和關注程度。具體一點就是UV的來路。
在進入印度市場之前,印度的用戶只能通過美國海淘來購買一加手機,同時還有超過100萬個來自印度的IP經常訪問一加官網。當用戶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一加就會在線上舉辦活動,或者在當地舉行用戶見面會。而這些活動的成本是相對較低,與國內的投入根本沒法比。
雖然一加現在的社區網絡十分龐大,但負責海外社區的工作人員其實只有兩個人,再加上兩個國際PR,這四個人基本上包辦了一加在海外的品牌工作。雖然一加一直強調“兩條腿走路”的國際化策略,但它也表示,相對而言,海外用戶環境更加純粹,國內則更為復雜,且競爭激烈。在海外只要產品足夠優秀,就能夠獲得用戶的關注和認可。
至于如何去做出優秀的產品,一加采用的是在不預設成本的前提下去打造一款手機。所以從一開始就不會是低端機,硬件方面的妥協也不會太多,一加順其自然地進入了國產手機競爭最激烈的價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當人們看到一加今天取得的成績,很容易忽略一加其實還只是個推出了一款產品的初創公司,這用一加自己的話說就是“和一線的品牌相比,一加在銷量,知名度,生態圈等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距離。”雖然說一加階段性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但以“慢”和開放的姿態來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應該將合理的商業手段粗暴地理解為投機取巧,或者說迎合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為除了心理訴求以外,消費者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圍繞產品做出自己的判斷。試想如果消費作為一種個人行為都要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束縛,那和崇洋媚外又有什么區別呢?
Facebook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