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業界新聞  >  數百億跨界並購 馬雲賭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數百億跨界並購 馬雲賭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2014-07-29
來源:網路

 

誰知道呢?

豪擲超過700億?

究竟 馬雲 收購UC優視花了40億美元還是50億美元,直到如今雙方均無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數字刷新了中國互聯網並購的紀錄。

但對阿里以及 馬雲 而言,這只是其龐大並購計畫的一部分。據股權投資金融資料庫清科私募通的統計,2014年1至6月,阿里並購的公司超過12家,並購總額接近人民幣300億元。如果再算上2013年並購入股青島海爾(600690.SH)、天弘基金、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等公司花費的近200億人民幣,近兩年, 馬雲 以及阿里巴巴用於收購的資金,保守估計已經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雖然在世界並購史上,單筆超過50億美元的並購並不罕見,兩年內使用超過100億美元擴張的公司也不在少數,甚至在20世紀最後十年,歐美的多元化並購中,化學企業並購食品公司,汽車集團收購電腦企業的故事也時有發生,但像阿里並購跨度之廣、涉及行業之多卻是鮮有前例。

從互聯網企業、基金公司、影視製作公司到足球俱樂部,從藥品銷售企業、金融技術企業、郵政企業到財經傳媒,阿里巴巴像一隻八爪魚,把觸鬚深入到各種傳統行業。2014年6月底,傳出 馬雲 入股聯通,資本市場一陣騷動;其後又有傳言 馬雲 打算養牛,將投資伊利旗下的畜牧公司。類似的傳聞不絕於耳,故事有真有假,涉及的行業更是千差萬別。 馬雲 不怕消化不良嗎?

“阿里巴巴上市之時,就是該公司最好的時候。”一位元國際投行的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 馬雲 所有的收購都在為上市估值提供想像空間,“他需要一個更龐大的盤子,貌似更有前景的業務種類。”

為了誰的想像空間?

從阿里提供的招股說明書以及其後公佈的檔看,包括大淘寶廣告模式和天貓傭金模式在內的2C電商業務,是其營收的最核心來源,占比一直維持在七八成以上,國內的電商依舊是其最賺錢的業態。

但在許多研究機構看來,國內的網路購物市場已經逐漸趨向穩定。例如艾瑞諮詢的資料顯示,實物2C電商交易規模增速已經進入20%~30%區間,該增速還將繼續下降,到了2017年,該增速將跌至17.4%的水準。

另一資料顯示,阿里巴巴收入來源主要是商品成交總額(GMV)轉化為電商的廣告和傭金收入。簡而言之,就是客戶與商家通過淘寶或天貓,每成交一樣貨品,電商平臺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阿里現階段GMV向收入轉化的比例大約為2.3%~3%(艾瑞諮詢的研究資料),但隨著國內電商的競爭越來越大,資本行業分析人士認為,該資料將會與發展更為成熟的國際電商eBay靠近,2013年eBay商品成交總額轉化為收入的比例約為1.8%。

據阿里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零售市場的商品交易總量從2013年同期的5290億元降至4300億元。同期阿里的毛利率也從上年的51.3%降至45.3%。

“就電商而言,資本市場對於阿里的成長性,已經有清晰的預計。”上述基金經理表示,資本市場需要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想像空間。

因此,阿里大部分並購均有明確的意圖。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需要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而線上線下的融合則意味著 未來 發展的潛力,在阿里的IPO檔中,強調結合其新拓展的其他服務類應用,阿里巴巴在移動時代的發展潛力很大,這不僅基於現有業務的移動化,更多是阿里創新的O2O應用模式與場景。

收購UC,是因為UC流覽器是國內最大的移動流覽器,據說同時佔據了印度移動流覽的最大份額。移動時代,阿里需要其提供更多的流量。收購高德地圖,因為這是國內最大的導航軟體。打通後,阿里的商家可以通過其定位實體的位置,從而達到線上線下融合的目標。

阿里資產不再“輕”?

 馬雲 的部分並購在資本人士看來跨度很大。“阿里巴巴為何比國內其他電商更賺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輕資產模式。”一位國內電商分析師表示,相對於京東在物流上的投入,以前的阿里沒有這一壓力,成本有效控制,加上龐大的現金流,讓阿里巴巴“輕車熟路”。

但 馬雲 62億港元入主文化中國、54億入股銀泰百貨、12億入股恒大足球俱樂部,再加上2.49億美元入股新加坡郵政,再之前建立菜鳥物流,由此而囤入土地。阿里的資產不再輕, 馬雲 的帝國遍佈各行各業。

這確實帶來了許多的想像空間,例如如何將泛文化企業融入互聯網金融、電商流通發展到國際物流企業。但這些行業的融合需要長時間的培育,而且阿里巴巴有沒有能力、精力將跨度極大的行業均成功融入互聯網?

 馬雲 此前的思路非常清晰。在前些年的內部會議上,他曾明確表示,B2C業務是阿里接力跑的第一棒,第二棒是淘寶和支付寶,第三棒是大資料,第四棒則將是金融、物流等業務。但上述近150億元的收購中,除了新加坡郵政外,與 馬雲 的方向似乎並不相關。

一家位於新加坡的國際基金公司操盤人認為:“這些泛文化產業互聯網化一旦模式找對了,將是另一個天貓。”這位人士表示,最重要的是,其2014年投資參股的跨行業企業,或者是行業龍頭,或者是有實力的挑戰者,均有不錯的經營業績,阿里很多投資均以戰略合作者的角色介入,不操盤,今後發展也不會對阿里帝國造成資金壓力。

仔細觀察 馬雲 的投資策略,他通常是先入股,覺得目標公司有著足夠明確的前景後,再試圖控股。例如此前的天弘基金,2013年6月阿里與天弘合作推出餘額寶後,直到2014年5月阿里才完成51%的控股。高德軟體的並購也是這一模式,先是2013年以超過2.94億美元成為高德的股東,2014年5月才以11億美元將其納入麾下。UC的並購同樣不例外。上述基金操盤手認為:“以阿里現在的資金流, 馬雲 完全可以用百億資金賭一個 未來 。”

買賣容易 賺錢不易?

阿里巴巴究竟有多少錢?

在2014年6月26日更新的招股書上顯示,2014財年,阿里的經營利潤為249.2億元。雖然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但也並非一時無兩。另一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阿里巴巴賬上依舊維持有322.46億元的自由現金流,如果加上短期投資、現金等價物後,更高達436.32億元。要知道,這已經是阿里經過一年的瘋狂並購後留下的帳目。

阿里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2013年7月阿里獲得了一筆80億美元的銀團貸款,其中25億美元為三年期定期貸款、15億美元三年迴圈信貸和40億美元五年期定期貸款。其中三年期及五年期貸款的融資成本為2.93%和3.43%。這筆貸款除了2012年債務展期外,大部分都用於這兩年的並購。

並購容易,但產生價值不易。

從其2013年較早入股的高德軟體看,阿里並沒有點石成金。2013年5月,高德接受了阿里2.94億美元的投資,隨後雙方打通了帳號體系。高德的用戶似乎飛快增長,2013年三季報顯示,高德地圖已有1.71億用戶,同比用戶增長翻了一倍。但這似乎沒有對高德的財務產生幫助,2014年一季度高德總營收同比下降了32.7%,淨虧損4600萬美元,而2013年同期淨利潤是570萬美元。

隨著阿里全資收購,高德如何融入阿里,阿里又如何從管理上,從業務接入上消化高德?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由於這兩年來阿里並購案經過時間較短,很難客觀準確評價其價值。但在產業經濟學的案例中,並購從來都是最簡單的一步,並購之後的融合才是真正的“九九八十一難”。
 

Facebook Slider